东北地区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竹子。 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竹子生长所需的温暖湿润环境相去甚远。大多数竹种对温度有较高要求,冬季不能耐受严寒,而东北冬季寒冷漫长,夏季短暂凉爽,这与竹子喜温好湿的特性不相符。东北土壤多为黑土或白浆土,偏碱性,也不利于喜酸性的竹子生长。在东北很难看到大面积自然分布的竹林,仅能在一些保护设施较好的温室中见到少量观赏竹种植。
东北气候条件与竹子生长需求不符 竹子原产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,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不耐严寒。而东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冬季漫长寒冷,最低气温可达-30°C以下,夏季短暂且温度较低,平均气温20°C左右。这种气候条件与竹子生长所需环境相差较大。即使在夏季,东北的温度也难以满足大多数竹种25-30°C的最佳生长温度要求。另外,东北地区降水量较少,年均降水量仅400-800毫米,远远低于竹子喜好的1000-2000毫米。从气候角度看,东北并不适合竹子生长。
土壤条件限制竹子生长 除了气候因素外,东北的土壤条件也是制约竹子生长的重要原因。东北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白浆土,这些土壤呈弱碱性反应,pH值一般在7.5-8.5之间。而竹子偏好酸性或微酸性的土壤,最适pH值范围为4.5-6.5。东北土壤的偏碱性特征与竹子喜好相差较远,会抑制其正常生长发育。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,质地较粘重,通透性和排水性较差,也不利于竹根系扩展。从土壤角度看,东北同样不适宜竹子生长。
特殊条件下的人工种植尝试 虽然东北自然条件不适合竹子生长,但人们还是通过一些特殊措施实现了少量竹子的人工种植。比如在沈阳植物园等科研机构,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改善小环境条件,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选用耐寒性强的竹种如毛竹等进行栽培试验,取得了一定成功。也有一些爱好者在家庭庭院中采用盆栽方式种植观赏竹,通过精心管理也能使其存活下来。不过这些都局限于极小范围,无法实现大规模推广。东北仍不具备竹子生长的基本条件,不适合发展竹林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