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流动和半流动沙漠面积达59万平方公里,广袤而神奇。大漠中有花棒,花呈紫红色,花期6至9月,婀娜多姿,故得“花姑娘”美称。于雄浑荒凉之中,点缀娇媚明艳。
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,我有幸参观了宁夏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的治沙基地。这里曾经被毛乌素沙漠所覆盖,沙化土地面积达到3.4万公顷,尽管风沙肆虐,也阻挡不住治沙者的脚步。林场已进行人工点播花棒10余年,花棒造林面积达3000公顷。治沙林场金红宇科长带着我来到这片金浪沙海,沿着沙漠公路开车行驶,映入眼帘的是风沙平静,座座沙丘上布满了竞相盛开的紫色花海,无人不深深为之震惊——这么一片干旱安静的沙漠上竟有这么一种神奇的存在。这是荒漠区典型的固沙先锋植物——花棒(Hedysarum scoparium Fish. Et Mey),别名细枝岩黄蓍、花子柴、花柴、花秧子、花帽和牛尾梢,为豆科蝶形花亚科岩黄耆属落叶大灌木,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每年6月下旬点播,花棒种子播深2cm左右,遇雨快速吸胀,两天就可以生根,10天后根长10cm左右时,幼芽开始出土。播种前一定要多拌点药,能吓走沙漠里可爱的跳鼠和米仓鼠,否则它们会刨吃美味的种子,小豆芽是这些小朋友们的最爱。
花棒播种当年植株以根生长为主,其根深深扎入沙地中;第2年生长加快,以地上部分生长为主;第3年生长更快,地上部生物量是第2年的180倍。旺盛生长5至10年,株高与冠幅皆可达5m,能存活70年。荚果产量达750~1050千克/公顷。
这位“花姑娘”之所以能够长伴沙丘,守护沙漠,自有她的绝招:1.发达的根系。其主、侧根都极发达,一般分布于20~60cm的沙层中,侧根水平生长,可长达10m;2.很强的抗旱性,在含水率仅为2%~4%、干沙层厚度达40cm的流沙上仍能正常生长;3.抗风蚀喜沙埋,一般1年生幼苗,能忍耐风蚀深度为15~20cm,壮龄植株能忍受风蚀深度可达到1m,喜沙埋,越压越旺,一般沙埋梢头达20cm时,仍能萌发新枝,穿透沙层迅速生长;4. 克隆生长,被沙埋的枝条形成游击型克隆生长,根条形成密集型克隆生长,连成一个同源株系,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;5.很强的抗热性,茎干皮层片状剥落,用以绝热,保护茎干,沙面温度达到70℃时,不受伤害;6.有根瘤,能固定空气中的氮以供自身需要,因而在贫瘠的沙地上能够旺盛生长。
花棒凭借着能够适应流动沙丘的优良生理生态基础,成为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固沙造林的最佳灌木树种之一。毛乌素陕北沙区,在沙丘迎风坡,宁夏河东沙区,在迎风坡中部以下及丘间低地可进行花棒造林,造林适宜密度为2500~4000株/公顷。在腾格里沙漠西部甘肃民勤,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上,观测花棒、油蒿、沙蒿、梭梭、白刺、红砂和沙拐枣7种灌木的积沙量,结果显示花棒积沙量最大。花棒亦是沙坡头固沙先锋植物,与柠条和油蒿组合形成较稳定而友好的固沙体系。这位大漠娇娘的温柔拥抱,让躁动的沙漠安静了,她的美名,随其特种邮票的发行而远扬(中国邮政于2002年6月29日发行一套《沙漠植物》特种邮票,包含4种沙生植物,花棒即细枝岩黄蓍亦在)。
这位“花姑娘”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,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。花棒全身是宝,种子可食用,可榨油,含油率为20%左右,品质可与花生油媲美;粗蛋白质量分数为24%左右。花棒油含90%左右不饱和脂肪酸,不含不利健康的芥酸。还含有大量蛋白质,相当于大豆蛋白质质量分数的(39.2%)的60%。花棒种子可作为一新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,开展食品开发研究。花棒嫩枝含粗蛋白20.3%左右,且嫩枝叶适口性好,羊与骆驼等家畜均十分喜爱,是优良饲料。其木材材质均匀,纤维形态良好,富含纤维素,可做纸浆、纤维板和刨花板优质原料,被认为是潜在的能源植物。花棒花色鲜艳,形态优美,花期长,犹如大漠风中翩翩起舞的紫色蝴蝶,是沙漠公路两旁、沙区城镇园林绿化的理想灌木。花棒亦是蜜源植物,可生产花棒蜂蜜。
我国沙漠地区野生花棒资源丰富,近70年来,应固沙造林的需要,花棒引种到了毛乌素、浑善达克、科尔沁等沙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,甚至在西藏河谷沙地引种了花棒。这为苍茫大漠带来了生机和活力,为守望大漠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憧憬。
花棒长期适应不同沙漠类型环境,形成了大量的表型变异,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花棒在我国沙漠的适应性,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分化,应该系统地开展野生级人工花棒林资源调查,收集种子,建立种质资源库。在此基础上,开展生理生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,揭示花棒在我国沙漠的进化历程,为花棒固沙造林和遗传驯化提供理论基础。